东西方问答·中国学|张西平:“中国学”的全球
发布时间:2025-10-12 09:41
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举行,主题为“世界观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中新社《东西方问答》对部分参与学者推出系列专题采访,希望反映中国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最新情况。这是10月10日起一一直播,敬请关注。 中新社上海10月10日电 问:“中国研究”的全球意义是什么? ——平时采访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 中国新闻 中国 范中华 为什么今天世界中国学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是否可以用另一个禁止“汉学”的历史方式——年的研究来纳入“世界中国学”的研究?第二届世界华人大会udies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再次吸引中外多领域学者与“世界的中国”进行交流和探讨。近日,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阐释汉学的全球重要性,以及为什么世界应该从悠久的历史中了解今天的中国。 访谈笔录摘要如下: 中新网记者:西方学术研究为何来自中国?为什么“世界中国学”的诞生不可避免? 张西平:西方学术在中国的研究源于地理发现后中西文明直接碰撞和交流的需要。当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通过扩大殖民地。他们一开始尝试用“剑与火”瓦解,但又害怕已故帝国的力量,转而寻求和平交流。在此背景下,西方需要通过学术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一方面,西方传教士主动学习儒家文化、研究中国经典,客观上开启了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观察;另一方面,《清心经》、《遮误录》、《论语》等中国经典在欧洲被翻译传播,引起了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启蒙思想家的关注,推动了中国学术西方的探索。 “世界中国学”诞生的必然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迅速崛起。用了40年走完了200年的西路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它崛起的速度是西方难以理解的。其次,中国拥有绵延数千年的文明、独特的哲学信仰、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等独特的国情。人们对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体系也很难理解。第三,中国现已全面融入世界,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全球150多个国家(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不仅仅是经济交流,还涉及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贸易伙伴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梁启超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过去的世界是中国的中国,中间的世界是亚洲的中国,现代的世界是谈判和谈判”。中国在西方的竞争。 “世界中的中国”理论,与世界沟通的工作现在更加紧迫。西方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偏见。中国自身也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解释自己、培养文化自信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厘清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发展道路。因此,《世界中国研究》已经出现。 2025年1月22日,浙江杭州,来自美国的双语志愿者Angel Mai(左三)在良渚博物馆向来宾讲解展品。中新社记者 吴俊毅 摄 中新网记者:“世界中国研究”是如何被纳入海外具有一年学术传统的研究“​​汉学”的? 张西平:汉学本质上属于《我们》情节下的“东方主义”体系PAResearch严肃的地域文明,是将中国与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并列。汉学研究的贡献在于增强全球对中国的了解,并发现中国意识到“本土文化的全球性”。国外汉学研究在某些领域已显示出先发优势。例如,国外对敦煌文献的研究开始得早于中国。而且,许多外国学者掌握多种语言,在研究周边国家关系方面效率极高、造诣精深,为研究中国周边关系提供了许多见解。 但另一方面,汉学研究也有天然的局限性。例如,研究者们很难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观点,导致他们对中华文明和中国知识体系的解读存在同同和差异。它决定了两者需要通过对话而不是对立来联系。 “世界中国学”与汉学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替代或陪伴,而是建立在尊重汉学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以平等对话为路径,吸收当时的研究成果和优点,发展出覆盖古今、世界的中国研究体系。欧洲大学相关院系仍沿用“汉学系”名称,但西方汉学家普遍认可“世界中国研究”这一概念,其研究与世界中国研究范围高度吻合,形成紧密联系,即“名虽不同,道理相通”。 2024年7月,来自15个国家的22名青年汉学学者在贵州贵阳孔子学院开展研究活动。中新社记者 曲宏伦 摄 中新社记者: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中国的学子如何评价其他文明的发展与互动? 张西平:汉学不仅关注其他文明如何看待中国,也在这种反思中滋养自己。世界中国学研究体系并不是依靠单一主体的参与,而是由三种力量组成:一是外国研究中国的学者,即传统汉学家群体;第二,中国本土学者研究自己的历史和当代iSyu;第三,专门从事“海外中国研究”的学者。这三类学者产生的对话,有助于在接触中明确中华文明的定位,为理解其他中华文明观点提供全球视野,进而构建独立的中国知识体系,避免“盲目对话”或“单向输出”。 但目前这种关系有待改善在世界中国学的研究交流中:一是中国学者应进一步加强组织和了解西方汉学研究和进化论研究的历史传统和历史演变,深刻理解西方国家中国学的逻辑;第二,坚持西方汉学家;第三,要铲除与南方国家文明的互动,同时也要注意了解南方国家的文明特点以及他们对中国的相关诉求。世界中国研究不仅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可以让中国在观察其他文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中国研究的发展和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 中新社记者:世界中国学论坛主题是“历史的中国与当代的中国”立足当下,为什么中外学者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如此重要? 张西平:从与文明协调的角度来看,历史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典范。 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蜜月期”,是全球化进程中两大文明平等互学的难得阶段。高度支持彼此社会经济和思想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事实也证明,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超越冲突,为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焦虑、重启平等对话等当前问题提供历史支撑。 美国最高法院西部门楣的一组雕像,从左到右分别是孔子、摩西、梭伦。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车 摄孟通 从认知矫正的角度来看,反思历史可以打破片面的历史观。长期以来,中西关系的叙述几乎集中在1840年以后的不平等关系上。如果还原完整的历史语境,西方不仅可以让西方正视过去向中国学习的情况,也可以让中国客观地看到自己对文明的贡献和不足,避免“看”或“对抗”或“对抗”的激烈理解。 从现实定位来看,历史是中国发展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当前中国的增长意味着全球体系的变化。因此,远离百年来的西方崇拜,通过文明的相互学习来重建中国独立的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周朝的“尊德保民”到当代“为人民服务”这一短暂的世俗传统,从明清时期的西学东传,到现在的“中国式洋人”的包容性,厘清了中华文明的脉络,从而提供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为解释“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是一个中国”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发展出世界理解的中国话语体系。(上) 面试官简介: 张西平.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研究院院长,国际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国际儒联原副主席,国务院有独特贡献的专家,政府的赏心悦目。长期以来,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现代文化、1500年至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目前从事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史、早期西方汉学研究以及海外传播到中国文化的研究。出版专着10余部,核心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 AI漫画评论|回到历史是危险的! 一家三口因吃螃蟹入院,试包什么是高危行为? “中国代购”热潮彰显中国制造全球魅力 从故宫到人民博物馆:百年历史的故宫为何“重生”? 金价破4000美元,还要多久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大于2.4国庆中秋十亿人次出行,体现消费新变化 说说土家族摆手舞和迪斯科 假期的美好开始!上证指数站上3900点创10年新高 体重和肥胖会损害您的骨骼!呼吁专家:控制体重并增强骨骼 中国“双节”期间民众旅游热情高涨 瓦尔特例子 假日经济展现活力 海南产业经济新观察:一块冲浪板引发新消费热点 一根杆子“长”出智慧之根:综合智慧杆阐释广州数字经济主要领域 2025年国庆票房超18亿,此类大片最受欢迎 为什么要用蚯蚓钓鱼?也不在水里。 水乡教育平潭:歌里忆江南 寒露节气即将来临:为什么要我们吃芝麻吗? 70年前的今天,钱学森回到中国 这辈子一定要去吴桥看杂技,进“江口”!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